找到相关内容645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原始佛教和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重点不同引导的口头文本。这对于当时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当〈三藏〉被集成后,造成的被动局面是,以后传经的人产生一个误解。就是以为每个人必须修学这些文本里面所有的核心内容才会得到成果。如“三十七道品”的观点,在早期经典中,很明确,没有这个观念。一般只是在“三十七道品”中的某一项努力就可以了,如四念处或八正道等,但集成的结果导致的误解是,那个接受的人要接受其中每一项目才是成功的。这一点,有对于文本精神...

    徐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84554762.html
  • 关于《心经》的般若中观

    不进入佛所描绘的“极乐”之土呢?于是佛教就向人们讲示了它的道谛——以般若为纲的三十七道品。  道谛的道,指的是道路和方法,也就是指导解脱于痛苦、证得涅磐的方法和路径。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时只有八正道,后来佛教继续发展,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共七项三十七条方法,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涵盖了整个人的精神和生活,使修行的人处于完全不同于世俗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的精神...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1256714.html
  • 简述经典结集的因缘及四阿含经的主要内容

    生起的重要依据。大乘教的空义、缘起、中道以及大乘所用的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学、四摄法等,都预见于四阿含经中。龙树的“空”,无着的“有”,明显受了四阿含经的深刻影响。   综合上述,扼要言之,《八十诵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3859486.html
  • 般若中观和佛教的自我否定

    人们有什么理由留恋于尘世,不进入佛所描绘的“极乐”之土呢?于是佛教就向人们讲示了它的道谛——以般若为纲的三十七道品。  道谛的道,指的是道路和方法,也就是指导解脱于痛苦、证得涅槃的方法和路径。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时只有八正道,后来佛教继续发展,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共七项三十七条方法,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这三十七道品涵盖了整个人的精神和生活,使修行的人处于完全不同...

    冯学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5265089.html
  • 雍和宫殿堂内的各式小塔

    菩提三十七道品;在塔身正面,设有形如佛龛的门,称:“焰光门”,内供佛像。塔身之上为塔刹,由十三重相轮和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十三重相轮又称“十三天”,象征十力和三近住;又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有敬佛...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5574095.html
  • 理净法师答:何为苦、集、灭、道?

    ;道谛”:是指能够灭除众生苦恼,而通向涅槃解脱的道路。是指佛说的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摄六度等一切法门。也就是说通过修学佛法,众生就能够得到解脱,出离生死之苦,而到达涅槃彼岸,得到最究竟...

    理净法师

    理净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4/17210074139.html
  • 大威德金刚广义愿辞

      佛陀一切圣教之总汇,九部经典其中主要义,   三十七道品之义相关,圆满次第妙理愿圆悟。   刺激金刚体之要害处,使之红白菩提相结合,   所生俱生大乐十六空,融为一体定境愿获得。   ...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83785624.html
  • 小乘禅数之学略述

    ”,把戒律不仅看作是制约佛教徒的必要措施,而且看作是指导人们正确修习止观以获得解脱的必要措施,《阴持入经》最后就是以戒定慧三学来概括“三十七道品”的。   佛教...有所谓的“十六特胜”。   《安般守意经》还进一步把“六事”与“三十七道品”联系起来,认为“六事”包括...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62941236.html
  • 试论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基本规范及其主要特征

    要求遵循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八正道与三十七道品等戒律(即道德规范),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中国佛教伦理是印度佛教伦理的继承和发展。它在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印度...佛教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佛教戒律上。中国佛教各宗各派奉行的戒律并不完全相同,佛教徒奉行戒律也有男女、在家出家等区别。但从总体而言,主要是五戒与十善、四摄和六度、八正道与三十七道品等。   1、五戒与十...

    李英华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3691590.html
  • 略述台宗《十乘观法》

    三十七道品。若行人虽然识得通塞,仍未能即塞成通,应于现前一念三千性相不思议观境上调试检察,在无作三十七道品中,其中从哪一道品入手,适吾之根机,就择此适机之道为切入点而策发之,从而达到契入其源之目的。(无作道品即是此三十七品之事相,一一本具理性之德,别无造作,当体即是中道实相,故称无作道品)若行人修此六法,不必更历观下之四法,即可直抵宝所,是为中下根机之修法也。   七、对治助开。何谓对治助开?即...

    张秉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5143231.html